• 大爱无疆
  • 舞动青春
  • 崇一精神
  • 崇一教育
  • 执中亭
  • 大一之道 精一执中
栏目导航
策划搜索
联系我们
  • 网址域名:http://www.xxztwh.com
  • 电子邮件:372261661@qq.com
  • 联系电话:13896032299
  • 联系地址:重庆市双碑功能坡22号 邮编:400032

  • 首页策划中心☆思想库  
     
    中国智慧之学
    来源:收集 点击数:4741次 更新时间:2018/12/4 13:07:32

    什么是哲学


        哲学即智慧之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作为最概括、最抽象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主要从最一般原则的高度给人们的文化实践活动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如何?


         哲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形而上学(研究实在问题,解释关于宇宙的最高原则并以之为据对宇宙作最一般的思考)、认识论(讨论认识的起源、本质和界限以及认识主客体间的关系)和伦理学(研究伦理、道德活动的最高原则,探究与人的行为方式相关的价值问题),所有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文化实践活动紧密相关,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文化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是文化的精髓,是文化的头脑。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历史文化之精髓的。


    何谓中国传统哲学?它主要可分为哪几个不同时期?


         所谓中国的传统哲学,从时间上说,它开端于夏商周时代,终止于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即清朝,至今大约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人们通常把这一时期内所有的中国哲学合称为传统哲学。从哲学的功能角度说,中国传统哲学指的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具有恒久影响力,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思维基础与核心的所有中国古代哲学。
    主要有四个时期:第一,由萌芽到基本奠基时期--先秦哲学。第二,中国传统哲学持续发展时期--汉唐哲学。第三,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成熟时期--宋明理学。第四,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后阶段--清代实学。


    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高度重视德性修养,并以此作为人类安身立命之本。
    第二,以中庸之道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第三,以重农尚仕为最基本的治世方法。
    第四,以经学为本的治学之道。
    第五,以义利统一为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第六,以直观意象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以"孝"为"仁",即根据血缘关系建立一套适合于维持社会安定的普遍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第二,以"礼"为"仁",即"仁"就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第三,"仁者爱人",即应将"孝悌"推广至社会上的所有人,这是"仁"学的核心。第四,"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第五,提倡"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即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为生活楷模。


    孟子"仁政"说主要思想


        第一,主张"人性善"。这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善主要表现为仁、义、礼、智四种品德;第二,"民为贵"。这是仁政学说的中心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天下者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第三,"得民心"。这是仁政学说的基本原则。孟子认为,得天下之道,关键在于"得民心",那么如何得民心呢?首先要保证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其二是要进行封建伦理教育,其三是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第四,"尽其心"。这是实行仁政的主观动机,因为人人都有善之本性,所以只要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其他所有人的本性了,而要做到认识自己本性,应反身自省,深入思考,而认识了人之本性,也就可以认识世间万事万物之本性。


    道家哲学的主要贡献


        道家所探讨的主要是宇宙观、人生观等问题,其抽象思维水平明显高于儒家哲学。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者一隐一显,共生互补,构成了中国历史文化主干框架。后来,道家还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本土宗教。老子在宇宙观上,老子提出了以道为根本的哲学本体论模式,认为道是自然无为,没有意志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法则、总规律。这种道一元论宇宙观,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内涵较为深刻的哲学本体论。在辩证法方面,老子的贡献最主要体现在他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辩证法问题的论述之中。庄子在哲学方面,一般认为其主皆是相对主义的,最突出是他提出的"齐物我"和"齐是非"的观点。庄子提出了许多很深刻的哲学问题,思辨程度相当高,而且一改孔子、墨子不重论证的独断论倾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中国传统哲学理性思维的发展。


    佛教中包含的哲学思想


        佛教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复合现象,认识的确立必须具备认识的器官(根)、客观的对象(境)和主观的认识(识)三个条件,这三者中任何一方都没有独立性。在认识的方法和途径上,佛教哲学宣扬和提倡冥想直观方法,认为这是把握、体验人生的根本认识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去理解认识事物的经验性质,而是直接地把握和体验事物的本质。很明显,是一种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和直观主义色彩的认识理论,
        总体上说,对于佛教的哲学理论评价要有辩证的态度。其中的主观唯心论和盲目信仰是必须摒弃的,但对于其中内含的思辨性,则可以批判地加以继承。


    中国传统哲学所具有的内在缺陷


        第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都有整体性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强调过头。就会反过来产生一种漠视个体利益、忽视个体个性的不良倾向。第二,中国哲学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我们善于综合定性分析,却不擅长于精确的定量分析和逻辑分析。第三,中国传统哲学有不利于创新的因素。这种因素最主要地表现在人事和制度方面。容易导致人们不思进取,封闭守旧,对待别人缺点和错误不敢批评和纠正,以求一团和气。第四,高度重视人治,而相对不重视法治。中国古代哲学实际上是一种人学,儒家高度重视人伦,其结果必然是重视人治,追求以人的道德自律来规范人们的行动。 第五,过于强调整体统一所导致的全国"一刀切"传统不利于发挥个体的创造性、积极性,当然也不利于现代化建设。


    什么是人文精神?它有哪些特点?


        人文精神是一个使用十分广泛的概念,其喻指性、民间性色彩非常明显。一般来说,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人文" 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
    人文精神应具备以下这些特点:第一,它必须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之崇高的精神境界追求,要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审美意蕴。第二,它有鲜明的人本色彩,展示人们"人格精神"中不以物役、不以物累的自由独立、向美而生的高尚风范。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


        第一,注重伦理道德修养。中国的人文精神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道德修养的重视。道德伦理上的完善是中国人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第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国传统上对教育的重视本身就是中国人文精神深厚的体现,而中国的教育思想也浸润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培养知书达礼的君子,以达到改良社会之功效。 第三,追求伟大的理想。中国古代的智者贤人把真善美的追求,具体化为一种理想的社会。 第四,崇尚民族气节,热爱祖国。 第五,高度重视礼乐文化对道德修养的熏陶作用。中国文化虽然重视道德修养的作用,但没有走到道德极端主义的道路上去。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传统在起作用。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


        第一,礼乐文明的再创,文化空间的开拓与社会文化资本的积累和人的情熵的培育;第二,儒家核心价值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义、礼、智、信","敬业乐群"等对于建构现代全球伦理、社群伦理、家庭伦理、工作伦理和新的人与人之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三,"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等理念有助于建构新的生态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第四,天命、天道、神圣、敬畏感与人的终极信念,"极高明而道中庸"所透显出的"圣凡"关系,与现代性问题密切相关。 中华人文精神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等价值,在剔除其历史附着的负面性效应之后,完全可以提炼、转化其合理因素,渗透到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去,进而作为价值指导,治疗现代社会的病症,恢复人的尊严,重建人的意义世界,重建人与"天、地、人、物、我"的良性互动的关系。


    传统思维方式与中国历史文化是什么关系?


        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在自己的民族文化环境中,自古以来形成的考虑问题、认识事物的习惯方式或思维定势,或者说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养成的思维定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本质和内核,而中国的历史文化则从多方面表征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表与里、表现与被表现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历史文化表现着中国人对真、善、美不懈追求的心路历程和心理建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乃是构成中国历史文化体系的深层、关键的因素,它决定着其发展状况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历史的文化的缩影。中国历史文化的所有表现形式在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和反映着传统思维方式本质与特征。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要素


         第一,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作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强烈熏陶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第二,稳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作用。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长期稳定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超稳态发展的实践原因。思维方式首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化与积淀,农业生产方式始终是我们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必然会反映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积淀,最后就形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混沌的整体性。即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的古朴的系统思维。其特点集中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第二,和谐的辩证性。从思维定势来看,和谐的辩证性是中国传统思维运行的主要指向。和谐的辩证性,指的是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把握对立面中的统一和统一中的对立面。第三,直觉性。直觉思维是贯穿于中国传统哲学始终、并为大多数哲学家所采取的思维方式。第四,功利性。思维的功利性使得古代中国人在追求知识时,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或倾向。第五,经学性。就是代圣贤之言,因袭旧说,疏于创新,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第六,政治伦理性。这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以群体和社会为本的价值主体。中国的人文精神中所强调的人是对群体和社会的依赖。(2)以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为追求的价值目标。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灵魂所在。(3)"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4)“和合”与“大一统”的价值标准。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特征。(5)“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的价值实现的途径。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特点是怎样的?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价值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是客观对象对于人类的意义或价值。价值观与价值观念又是相关的,价值观念往往是具体的、现实的、变化性强的,而价值观相对于价值观念来说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稳定性特点。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指产生在远古时代,在历史发展中世代相承并依然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既有其稳定性,同时它又具有变动性和创新性。它影响和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其它表现形式。中国传统价值观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它有着与其他国家、民族相区别的内容。正是这些决定和影响着中华文化的风貌。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


    (1)人性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理论的出发点。
    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发展最有影响的是孟子和荀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基础而建立的伦理道德学说。
    (2)理想人格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追求。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是儒家的"仁义"理想人格论;二是墨家的"兼爱"理想人格论,三是道家的"无为"理想人格论。
    (3)人生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问题。
    人生的各种伦理问题的探讨,主要表现在义利问题、理欲问题、自我与他人问题、志功问题生死问题之中。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仁爱孝悌,二是谦和好礼,三是精忠爱国,四是克己奉公,五是诚信知报,六是修己慎独,七是见利思义,八是勤俭廉正,九是笃实宽厚;十是勇毅力行。此外,还有诸如高度重视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提倡道德修养过程中学、问、思、辨并重,强调道德教育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优秀遗产。这些以仁爱为核心而衍生道德规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是古代伦理思想家杰出的精神创造,更是他们包括一切志士仁人躬身践行的实践成果,对此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扬和光大。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局限性


          以儒家为代表传统伦理道德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它不仅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正面价值,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负面价值。因为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旦产生,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因而这种负面价值即使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今天,还在不时地发挥着消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去整理、清除传统伦理道德中消极因素。这些消极因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尊卑贵贱、远近亲疏,因而主张爱有等差的思想;二是重群体、轻个体,漠视个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思想;三是"重义务、轻权利",重道义而轻功利的思想等等。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试读《中庸》 下一篇:双中课堂行为策划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提示: 请文明参与讨论,如有疑问,请参看与我联系或留言,有言必回,禁止漫骂攻击,谢谢!
      友情链接
    华龙网重庆市双碑中学校重庆市沙坪坝区汇育学校学校主题文化学校主题文化学校主题文化学校主题文化学校主题文化学校主题文化
    网站首页 |文化策划 |策划案例 |策划留言 |策划资源 |策划聘用 |联系我们 |文化论坛 |
    Powered By 至诚文化 V 3.2.0 站点统计 2011-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5002457号-1
    邮件:372261661@qq.com 电话:13896032299  地址:重庆市双碑功能坡22号 邮编:400032